采用双球囊保护装置能够拦截及抽吸任何大小的微栓子颗粒,不受栓子数量和直径的限制。
——摘自文章章节
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CAS技术已日臻成熟,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对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治疗,CSA术中易引起微栓子脱落导致大脑微栓塞事件发生。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CAS的疗效,预防微栓塞事件发生,合理选择支架和栓子保护装置至关重要。该研究联合采用了双球囊保护(通过病变前近端球囊阻断,通过病变后远端球囊阻断)和开环支架植入的方法对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治疗,旨在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年10月至年2月间行双球囊保护+开环支架植入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US和MRA对颈动脉斑块的性质进行评估,将低回声斑块、斑块溃疡或PMR1.8定义为不稳定斑块。术中,通过病变前采用MO.MAUltra近端球囊保护装置分别对ECA和CCA进行阻断或采用9FOptimo球囊导管仅阻断CCA,通过病变后采用PercuSurgeGuardWire远端球囊保护装置对ICA进行阻断,并释放近端球囊气体(从近端球囊阻断转为到远端球囊阻断)。所有病例均使用PRECISE开环支架,最后抽吸尽可能多的微栓子颗粒,并释放远端球囊气体。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例,平均年龄72.5±7.1岁,男性例(84.8%),其中无症状颈动脉狭窄98例(53.3%)。术后,无症状血栓栓塞80例(43.5%),症状性血栓栓塞5例(2.7%),该5例均为轻微卒中,无症状高灌注综合征5例(2.7%),症状性高灌注综合征3例(1.6%)。US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74例,稳定斑块例,不稳定斑块患者(39/74,52.7%)无症状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41/,37.3%,P=0.)。MRI显示86例患者PMR1.8(不稳定斑块),98例患者PMR1.8(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患者(44/86,51.2%)无症状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36/98,36.7%,P=0.)。症状性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在稳定斑块患者和不稳定斑块患者中没有显著差异。在4年的随访中,症状性和无症状患者狭窄同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为0.28%和0.27%,3例(0.84%)症状性患者发生ISR。
图1术中双球囊保护装置使用示意图
表1患者一般特征、病变特点及手术器材使用情况
表2稳定和不稳定斑块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表3患者4年的随访结果
研究结论
在双球囊保护下植入开环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可行的,即使颈动脉狭窄中包含不稳定斑块,这种方法也是安全和有效的。
一点评述
本研究针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未选用网孔较小的闭环支架以及远端滤过装置,而是在双球囊保护下选用网孔相对较大的开环支架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远期疗效。虽然闭环支架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治疗的首选,但此类支架柔顺性较差、贴壁性能不佳,支架移位、短缩及再狭窄率相对较高,而开环支架有极好的柔顺性与贴壁性能,支架不易发生移位和再狭窄。远端滤过装置优点在于不阻断血流的情况下拦截血栓,尤其适用于侧支循环差、对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常可以回收μm的微栓子,而比此直径小的栓子则会进入脑部并可能导致微栓塞,且在术中易出现滤器回收困难,与血管壁贴壁不良等情况。本研究所采用的双球囊保护装置,可以在通过病变部位前阻断颈总动脉的前向血流和同侧颈外动脉的逆向血流,使微栓子滞留在颈动脉分叉处附近,可在操作过程中的任何时间经该装置的工作管道进行抽吸来进行清除,在通过病变部位后转为远端球囊阻断,可在病变远端拦截和抽吸任何大小的微栓子,不受栓子数量和直径的限制,从而达到了对大脑全程实时完全保护。综上,双球囊保护下植入开环支架的治疗方法为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手术时有些患者不能耐受球囊阻断会即刻出现抽搐、晕厥和神经功能缺损等不耐受状况,因此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血管评估,筛选出适合该手术方法的患者。
本文由安乾医师审校及组稿牛晓阳博士编译
彩蛋时刻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