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医院又收治一例无明显诱因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入院时患者右下肢肿胀疼痛明显,已不能正常行走,到我院骨科门诊就诊行右下肢血管彩超提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于是入住我院介入科。介入科接诊医生查看患者后,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患者整条腿肿胀明显,意味着血栓位置较高,随时有可能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应立即完善介入术前相关检查,接诊医生与患者家属做好充分的沟通,告知患者问题的严重性及治疗措施,患者家属表示理解,愿意积极采取介入治疗。入院不到3个小时,介入科医务人员紧急为患者实施了右下肢静脉造影+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右下肢静脉置管溶栓术,术中见患者右下肢深静脉基本未见显示,仅见少许侧支循环建立,行左股静脉穿刺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减少肺栓塞发生的风险后,逆行插管开通长满血栓的右髂外静脉及股浅静脉内,先使用8F粗腔导管行机械抽栓2次后,后置入溶栓导管行溶栓治疗,并结合右足背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术后第2天,患者右下肢肿胀明显好转,复查右下肢静脉造影见患者右股浅静脉及髂静脉基本通畅,第3天就可下床活动,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继续抗凝治疗2天痊愈出院。
顺行下肢静脉造影股浅静脉未见显示,置入滤器后逆行插管造影见全程血栓形成
抽栓+溶栓后复查右下肢静脉造影见右股髂静脉通畅良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静脉血液异常凝结,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肢体出现肿胀、皮温高、疼痛和功能障碍。血栓脱落会发生肺栓塞(PE)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急患者生命。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介入治疗已成为我国下肢DVT首选治疗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许多久卧病床的患者,如外科手术后的患者、下肢骨折外伤患者、孕妇生产尤其是剖宫产后等,当下床走动或由家属搀扶着去卫生间时,容易突发晕倒、呼吸困难,甚至来不及抢救而猝死。这已经成为住院患者突发死亡的首位原因,危害极大。外伤或术后患者下肢不活动,静脉血液瘀滞,禁食禁水导致血液黏稠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和外伤出血引起人体应激反应,为抵抗出血也会出现高凝状态,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深静脉血栓未能及时溶解,将导致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症状,如患肢沉重、胀痛、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等,严重者下肢高度肿胀,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久坐、久卧不动者出现下肢肿胀,要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下肢肿胀可为双下肢肿胀,也可为单侧下肢肿胀;若为单侧下肢肿胀,90%以上都是左侧下肢肿胀,也就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化验可见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常可通过下肢血管彩超、下肢MRI静脉成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进行诊断。下肢静脉血管造影准确率高,可以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目前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多活动下肢,都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适当饮水,可避免血液黏稠高凝,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若有血管内操作损伤血管内膜者,一定要适当进行抗凝治疗,以消除高凝状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1、抗凝抑制血栓蔓延,降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2、抽栓、溶栓消除血栓,开通血管,恢复下肢静脉的通畅性。当血栓部位血流已经基本或者完全阻断时,可先采用粗腔导管对血栓进行机械抽吸,快速使血管部分开通,再引入溶栓导管,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内,经导管缓慢注射溶栓药物,直接将溶栓药物注入血栓内溶解血栓,提高局部溶栓效率,降低全身出血风险。3、防止血栓脱落可放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但需要注意滤器只能拦截直径大于3毫米的大血栓,若下肢深静脉的血栓直径不超过4毫米,如肌间静脉血栓,不需要放入滤器。需要放入滤器时,原则上应使用可回收滤器,且在取出的时间窗内及时取出,以降低滤器长期放入而导致的多种并发症。4、解除髂总静脉狭窄左侧深静脉血栓有80%以上合并左髂总静脉狭窄,右侧深静脉血栓有10%合并右髂总静脉狭窄,此类患者在溶解血栓恢复下肢静脉血流的同时,应植入内支架解除髂静脉狭窄,恢复髂静脉的血流通畅率。这样做有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消除下肢肿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年春节将至,
医院介入科全体员工
提前祝全市人民
新春快乐、身体健康、远离血栓!
联系我们医院介入医学科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