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动脉狭窄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VINNOVA谷涌泉针对症状性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jc/141109/4513682.html

椎动脉狭窄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腔内手术,其中腔内手术创伤更低。随着新器械和新技术的涌入,可选择的腔内治疗策略较多,但究竟何种治疗策略收益最高尚无定论。年5月16日,在线上举办的第五届血管创新论坛(VINNOVA)上,来自医院血管外科(以下简称:本中心)的谷涌泉教授根据就针对症状性重度椎动脉狭窄的不同腔内技术疗效的对比分析作了精彩的分享。(会议回看视频已上线,文末有相关观看教程)

椎动脉开口部位的狭窄占脑血管狭窄的25%~40%;症状性椎动脉狭窄5年卒中率为30%~35%。椎动脉狭窄引起的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8%,是正常人群的17倍。椎基底动脉动脉硬化性闭塞预后差,死亡率高达70%。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开放手术和腔内手术。其中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定;开放手术暴露困难、风险高;腔内手术易于实施,已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腔内治疗的进展

椎动脉狭窄病变的腔内手术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支架成形术、DCB等。PTA易于实施,但有血管破裂、血管壁弹性回缩以及产生限流性夹层的风险;且研究显示PTA术后1年再狭窄率高达75%~%。

支架成形术一般选用的是球扩型支架,定位较精准。但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为35%~43%。为避免如此高的ISR发生率,部分手术采用药物洗脱支架(DES);纳入本中心~年接收的例,对比DES和BMS的长期效果:技术成功率:DES组为98.3%、BMS组为%;无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靶血管重建率:DES组为6.3%、BMS组为20.2%(P=0.);死亡、卒中和生存率无差别。此外,虽然DES可降低ISR发生率,但是仍有4.5%发生ISR。

随着DCB应用的拓展,医院神经外科焦力群团队率先将DCB应用至原发椎动脉狭窄的治疗中,术后6个月CTA及超声随访提示靶血管通畅、患者无复发症状。本中心还尝试了DCB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椎动脉狭窄和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取得了良好的短期疗效,其中长期效果还在进一步随访中。DCB在椎动脉应用,主要适用于椎动脉原发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但是目前无椎动脉专用的DCB对于长段病变推荐应用保护伞;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评估。

斑块切除联合DCB是一种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新选择。通过斑块切除对病变进行减容及联合DCB以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防止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疗效。年11月~年5月,本中心已成功完成14例斑块切除联合DCB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短期疗效,其中长期效果仍在随访中。

不同腔内技术疗效的单中心对比分析

回顾性分析了年1月~年4月,在本中心完成的92例症状性左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病例资料,包括男性患者72例,年龄为45~83岁。将该组患者分为4组,A组(n=43)为球囊扩张型支架,支架直径≥5mm;B组(n=18)为球囊扩张型支架,支架直径为4mm;C组(n=17)为药物洗脱支架,直径<4mm;D组(n=14)为定向斑块切除+DCB。术后即刻症状改善无统计学差异(表1)。

各组随访结果发现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斑块切除+DCB组的发生率最低,仅为7.1%;而B组再狭窄率最高,为37.5%;A组较B组发生率低的原因可能是支架的直径稍大一些;C组为药物支架组,其再狭窄率较D组高,而低于普通支架组(表2)。

表1.术后即刻疗效分布表

表2.各组随访结果

总 结

本中心的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左侧症状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斑块切除+DCB的疗效优于支架成形术。斑块切除联合DCB治疗椎动脉狭窄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评估。尽管在再狭窄发生率方面尚无统计学差异,但是考虑为样本量小的缘故,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会增加样本量和随访时间。

往期回顾

第五届血管创新论坛(VINNOVA)

VINNOVA|刘建龙:一款可期待的新型腔静脉滤器

VINNOVA|刘冰:新型冠状病*肺炎合并VTE的防治

VINNOVA|符伟国:瘤囊回缩与病患晚期生存的相关性

VINNOVA|陈忠:新型冠状病*疫情危机下中国血管外科的“危”与“机”

VINNOVA|郭伟:以临床需求为驱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